一、赌徒博弈模型
认知心理学专家、世界扑克系列赛(WSOP)冠军安妮·杜克(Annie _Duke)有句至理名言,叫做“提高决策质量会增加成功的机会,但不能保证成功”。
讲真的,每个人都希望“付出有限,回报无限”,这根本不可能存在;把它反过来就变成“付出无限,回报有限”,这样心理就会平衡。我把这种“欲望-能力”平衡的逆向思考,称作“反脆弱性”(Antifragile)。
我每月要写30篇左右的文章,任何一个月,其中90%内容都会表现平平,但是剩下10%往往却给我带来大量爆款,最高单篇阅读量高达100万。
我的第一本书,起初抱着最坏打算,觉得会赔掉所有投资(时间、精力、人脉、宣传成本等),但最后,没想到成为一本畅销书,带来许多没有想到的机会。
Peter Sims在他的优秀著作《小赌注》中也阐述了此概念,你反复实验和改进小实验次数变多,你就越有可能获得巨大回报。
当然,这种“赌徒博弈”模型还有一些例子,像你做短视频,只需要投入部分时间、剪辑成本就能做直播切片,还可以分销带货。
托马斯·爱迪生(Thomas Edison)发明了电灯,一次采访中说,“我没有失败,只是发现了1万种行不通的方法”。
这种“赌徒博弈”,就是寻求90%稳定,押注10%高风险,即便后者失败,前者也能保证基本盘。
二、无知安全模型
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·尼采(Friedrich Nietzsche)曾说:
“疯狂在个人身上属于罕见情况,但在群体、政党、民族和时代中,就是规则”
一方面人都怕被排挤,合群意味着不树敌,所以越来越多的人,为迎合大家的审美、爱好而让改变,然后做自己好像不是很喜欢的事情。
另一方面,随大流可以减少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,如,很多人挤破头考公务员事业编,只因为需要铁饭碗,带来的安全感,似乎认为,一旦考上,一生基本上就有一定保障。
可以看出,当今社会存在部落主义效应,你必须百分百相信“团队”所信的,否则可能就不是团队中的一员,可是,团队在自己的信条中也会有相互矛盾。
所以,无知的确可以保证一份安全,但是在“蹲坑”的同时,在重大事情面前,关键时刻还是得培养“独立思考”的能力。
思考者最大的痛苦是“确定性和不确定性”,按照既定框架迈出第一步,然后在它的指引下凭某条细微线索,获得第一缕光线,思路就会依次才会浮出水面。
三、成功捷径模型
罗伊·班尼特(Roy T. Bennett)有三句话对我启发很大,分别是:关注你的优点而非缺点,关注内在品质而非外在名声,关注你的幸福而非不幸。
如果我们想快速累积自己的能量,那必须专注优势部分,并以此为基础发展,而非试图弥补自己的弱点。
不信你想想看“世界这么大,你连优点都没被别人发现,弥补缺点就显得不重要了”,对不对?
我常用“阵地思维”,专注于发展自己擅长的技能,使得个人品牌力无限放大,很多人比我努力,依然没有取得好的结果,原因就在不聚焦。
因此,在我看来,30岁前要找到优点,要发挥天赋和力量,把80%时间用在刻意练习上,20%用在自我营销和任务分配上,自然就能取得不错的结果。
这样才有机会让别人发现你的闪光处,达成更好合作机会。
四、行为动机模型
查理·芒格曾说:“告诉我行为,我就会告诉你结果”,这句话影响我至深。
人类的天性决定我们无法长期,坚持做令自己痛苦的事,怎么办呢?如果从容易得事情开始,几乎就可以做到任何你想做的事情。
这当中最重要的一环在“设计新习惯,并且要简单”上,小改变也许没有那么吸引,但它是一种可持续成功,我把它总结为“轻推”。
如果你想更经常地练习吉他,把吉他架,放在客厅沙发旁边、如果你想减肥,把大盘子收起来,用小盘子代替。
好的习惯不一定需要坚强的意志力,很多时候,你所需要的只是朝着正确的方向轻轻一推,所以,看看周围的环境,问问自己,“我怎样才能让好的选择变得容易,坏的选择变得困难?”。
五、WOOP梦想模型
我想,这些情况时常发生在你身上,如:
本来想去健身,手机上的一则信息弹窗,让自己又沉迷其中,健身计划就泡汤了、知道看书对开拓视野有好处,打算多看一会儿,但刷起剧来又忘记时间。
大部分人都制定过目标,因为拖延、恐惧,缺乏动力而没有实现预期。诸如此类事件一点都不稀奇,据研究机构Statistic Brain调查,92%的人都无法实现目标。
是不是稍微有一点心理安慰?
阿根廷心理学家加布里埃尔·厄廷根(Gabriele Oettingen)发现,仅有乐观幻想反而会强化人们的惰性,削弱行动力。
因为幻想时,我们的大脑会产生迷惑,让人误以为已经实现了计划,如此一来,就会失去动力和劲头。
让人行动起来的最佳办法是,把目标和收益放在眼前,并将阻碍目标的现实和后果也摆在一起,这也叫“心理比对”。
比如说:
我的目标是每天写篇优秀的文章(wish),如果达成,我的思考更有深度,也可能会认识一些新朋友(outcome)。
但是,日常中,我在碎片化时间内总想刷短视频(obstacle),刷了短视频我又能得到实际的好处呢?
六、复利累积思维模型
“复利(Compound Interest),是世界第八大奇迹”,这句话在网络中多有常见,谣传是爱因斯坦所述,但根本无据可查。
许多人以为复利只单纯表现在“财富层面”。
《复利思维》这本书把复利分为思维、时间、学习、认知、成长、习惯六个维度来完善结构以备日常思考和学习。
比如,自己知识体系的扩张,能让碎片化知识不再成为孤岛,你可以在大脑中进行更多排列组合,这一系列过程就像是打地基,一旦基础打牢,后面的认知升级就不再是线性级的增加,而是指数级的发展。
知识体系越广,能力圈就越大,所能做的事情也就越多,换言之,当自己从“不知道自己不知道”升级到“知道自己知道”的时候,自己的认知能力便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。
七、奥卡姆剃刀模型
它也叫汉隆剃刀模型(Hanlon's razor),大约在1990年,一位叫汉隆的不著名美国人提出
具体什么意思?
即“能解释为愚蠢的,就不要解释为恶意”,“能解释为无知的,就不要解释为愚蠢”,“能用未知的其他原因解释,就不要解释为错误”,或“能解释为情绪的,就不要解释为策略”。
比如:
当事情出岔子时,我们大脑都有一种倾向,认为错误就藏在反对我们的阴谋中;像,同事没有及时把报告告知你,你可能觉得他在企图毁掉你的职业生涯。
孩子打碎一个盘子,可能觉得他故意在激怒你,浪费你的时间;或者咖啡店员说WiFi信息不好,你会觉得他在撒谎等。
事实是,我们内心给出的这些解释,很少有正确的。
可能你的同事把今天当成了周二,而非周三,也许孩子玩游戏时不小心碰到了盘子,甚至咖啡厅WiFi这两天真的坏了等。
毋庸置疑,有时人们会故意做坏事,但多数时,坏事往往都是能力不够所导致的,当我们感受到他人给我们怀有恶意时,我们会本能地产生负面情绪,并且怀恨在心,伺机在某个方面扳倒他们。
如果你能抛除这些恶意想法,这相当于在情感方面给了一定的喘息空间,从而去寻找更好的解决方案。
所以,遇事改变思维。
赞(49)